北极冰芯“塑”苦 海洋污染再次发出红色警告

发布时间:2022-04-18

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图片

    瑞典“奥登”号破冰船2019年7月18日搭载一组科学家,投入为期18天的“西北航道”探险项目,调查认为所致气候变化对北极的影响。新消息显示,科学家钻取了北极冰芯,在冰芯封存物中发现了微塑料。
 
  不得不说,水具有流动性这个特点,在污染扩散方面真的不是个好消息。尤其是江河连通、海底相连,就连世界海域的两极都不能偏安一隅。关于海洋环境污染问题,环保在线曾多次探讨过,包括其危害,治理的行动等。
 
  但是显然,海洋污染情况仍然不容乐观。近年来,我国也表现了对海洋污染问题的高度重视,通过各种政策标准和专项行动,致力于保护海洋环境,和谐发展“蓝色经济”。为此,生态环境部还首次发布《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公报显示,2018年入海河流水质状况不容乐观,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依然严重。一份专门针对海洋环境质量统计的报告,再次给海洋污染治理敲响了警钟。当然,这也让人们更全面地认识到了海洋环境质量。
 
  比如,2018年近岸海域主要超标要素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辽宁、山东和福建近岸海域水质良好;重度富营养化海域主要集中在辽东湾、渤海湾、长江口等近岸海域;海水浴场优良天数占比74.8%;194条入海河流水质状况总体为轻度污染;污水排放总量达到了86亿吨以上;微塑料垃圾成本包括聚丙烯、聚乙烯等。
 
  诊对病,抓准药,海洋污染治理也不例外。8月1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在中国政府法治信息网公开征求意见,在海洋油污染防治领域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目前,社会上有一种观点表示,海洋环境保护不仅需要政府施压,也需要公众施压。即,以公众关注度为跳板,公众监督为渠道,倒逼海洋污染治理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实际上,这也符合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其中一个原则——聚焦民众关心的突出矛盾,以民众满意度为环境治理成效的衡量标尺。
 
  提高环境数据透明度,就是鼓励公众参与和监督的有效方式。很多人应该也注意到,一些场所摆放的显眼数据电子牌。不说“装树联”要求下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就说很多旅游景区也会如此做,用来显示空气质量、水质、湿度、温度等即时数据。
 
  做好海洋污染防治工作刻不容缓,方法得当是关键。无论是全面推行湾长制、滩长制,还是对入海排污口进行拉网式排查,或者公开海洋环境监测数据接收公民监督,海上岸上齐发力,治理保护一把抓,才能让海洋早日脱离塑料之苦。
 

检测流程

检测流程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更多检测相关信息请咨询客服。

上一篇: 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积极开展海洋

下一篇: 塑料已经成海洋生物“致命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