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金矿”商业化动力不足 破障之路仍需技术护航

发布时间:2022-04-19

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图片

  自南海可燃冰试采成功,我国就奏响了“冰火之歌”的前奏。面对商业化的问题,目前还存在技术、成本、开采条件和安全环保等方面的阻碍。但是,广东省已经开始采取行动,致力于逐步打开中国可燃冰大规模开采市场。

  海洋“金矿”商业化动力不足破障之路仍需技术护航

  自从我国南海可燃冰试采成功,有关于可燃冰能源价值,大规模开采可行性,商业化发展等问题的讨论持续升温。就目前的可燃冰开采情况而言,我国在技术、设备上的突破值得肯定,但是商业化开采依旧存在很多问题,短期内无法实现。

  公开研究结果显示,可燃冰资源探明总量约为20万亿吨油当量,而我国可燃冰储量超过1000亿吨油当量。有数据显示,仅陆地可燃冰资源就可供给我国近90年的资源消耗,全部开采可使用200年。有了这样的基础,可燃冰开采商业化才有了可能。

  可燃冰的能源价值巨大毋庸置疑,从充分利用清洁能源,推进我国能源消费结构转型的角度出发,可燃冰开采商业化具有必要性。然而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可燃冰试采成功的背后是国家的支撑。换句话说,脱离这个范畴,打上“商业”的标签,就等同于将开采与“利益”直接挂钩。

  由此可见,可燃冰开采商业化的可行性就会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那么实际上,我国通过20年不懈的努力,虽然从理论、工程、技术、装备、实践等多角度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却也难掩开采难度大,开采成本高,开采风险不确定等值的商榷的因素。也正是这些因素的存在,大规模开采可燃冰也只能停留在期待这个层面。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就指出,现在就谈可燃冰的商业前景还为时过早。他认为,商业化的前提条件就是大规模开采,同时要保证开采时的安全和环保,显然这些条件目前都无法得到满足。无论是从哪个方面去分析,这些条件都还需要进一步的技术支持。

  近年来,我国在可燃冰领域的科研成果非常多,可是可燃冰的储存地域环境、储存方式、储存条件差异都成为了大规模开发的阻碍。而且,可燃冰的安全开采也一直是我国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所涉及到的热激发法、降压法以及化学试剂法都有不足。如果大规模开采,势必将遇到成本、效率、操作或者是环境污染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基础的一个点就是,油价和气价目前的市场行情不足以为开发商提供开采动力。可燃冰开采成本高是一方面,开采时的能源和资源消耗是另一方面,以性价比来看,商业化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叶建良就提到,可燃冰开发需要假以时日。

  总的来说,想要实现可燃冰开采商业化,技术性难关必须攻克。在技术保障下,还需要更加灵活和有针对性的专用钻采船支持,并且完善相关政策支持。在商业化之前,必要的实验研究和模拟推演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也就对更加强大的研究平台和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也不是没有可燃冰商业化开采相关的行动,距离试采地近的广东省在此项工作上打了前锋。日前印发的《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经明确指出,要在“十三五”期间逐步试点可燃冰商业化开采。具体措施包括,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成本技术与仪器装备、绘测深海地形图、升级采集设备等等。

  万事开头难,既然我国已经打响了成功开采可燃冰的枪,那么商业化纵然任重道远也终会实现。从可燃冰开采“跟跑”到“领跑”,中国实现了一次飞跃,相信从“试采成功”到“商业开采”,那一天也不会太久。

  

检测流程

检测流程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更多检测相关信息请咨询客服。

上一篇: 拒绝催化“世界大垃圾场” 多地

下一篇: 不能承受“垃圾”之重 海洋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