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海洋酸化将成海洋最大困境

发布时间:2022-04-25

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图片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近日在韩国仁川发布的《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引发众多关注。报告显示如果气候变暖以目前的速度持续下去,预计全球气温在2030年~2052年会比工业化之前的水平升高1.5℃。

  据报告显示的数据来看,在全球气温升高1.5℃的情况下,世界中纬度地区的极端高温将比目前的高温增加3℃。现在我国中纬度部分地区极端高温已经达到了42℃,倘若再增加3℃,日常温度变成45摄氏度以后,大概就是人们全天置身于火焰山之中的感觉,到那时大约空调西瓜冷饮都不起作用了。

  对于气候环境,多数人的认知还是停留在那个地球变暖,温室效应,海平面上升,陆地减少的层面上。而与全球变暖相比,有个更严重的问题值得担忧,就是“海洋酸化”。

  海洋酸化的一个主要表现就是海水变“酸”,这里的酸不是尝起来觉得酸,而是海水的酸碱度值(PH值)下降。海洋酸化对于有钙质骨骼的或者结构的生物,尤其是低等生物有很大的负面影响。而海洋酸化和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就是同一种物质--二氧化碳。

  大气层原本的“保温”程度已经足够人类的正常生活,但由于二氧化碳浓度的上升,热量被更多的吸收而引起温度上升。而海洋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海水慢慢的就变“酸”了。气候变暖和海洋酸化这两个效应在对海洋生物产生的影响上往往呈现出协同作用,放大了对生态系统的负面效应。

  例如我们都知道的珊瑚礁,它们就像“海洋中的热带雨林”,虽然仅占海洋面积的0.1%,但是有约21%的海洋物种依赖于它们生存。除了给海洋生物提供生存及生长的场所之外,珊瑚礁色彩斑斓的样子也给人类带来了一处美妙的风景。当潜水员潜至昏暗的海水中,海水下千姿百态的珊瑚礁会给他们的这趟旅程留下深刻回忆。

  丰富美丽的珊瑚礁是珊瑚虫通过将自己和其他生物的碳酸钙的骨骼聚集,一点点打造出来的。然而,这些珊瑚礁的缔造者珊瑚虫却因海洋酸化日益严重即将“停工”。由于海水酸化的程度越来越高,导致钙化率降低,珊瑚骨骼形成速度变慢,珊瑚抵抗侵蚀、风暴破坏和天敌侵害的能力也因此削弱。

  加上气候变暖、海水温度上升的综合作用下,原本色彩斑斓的珊瑚礁慢慢的因此而白化,失去了原本的生机,依赖珊瑚礁的海洋生物也会随之消失。这可以看成,在人类的疯狂砍伐之下森林消失了,依赖森林的动物无家可归,进而逐渐走向灭绝。除了珊瑚之外,贝壳类生物由碳酸钙形成的坚硬的“皮肤”也会受到海水酸化的影响,慢慢被溶解。而珊瑚和贝壳类生物的减少,使得海洋中的鱼类失去了食物来源,进而影响到整个海洋的生态食物链。

  对于其他生物来讲,例如因动画片《海底总动员》而为人所知,大家都很喜欢的“尼莫”--小丑鱼,海洋酸化会影响到它们的大脑,从而降低它们对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无法避开天敌的追捕,其生存能力大大降低。想象一下,“尼莫”和“多莉”在海水里游玩的时候,被鲨鱼吃掉了...这大概会成为很多人的童年阴影吧。

  海洋酸化是由于二氧化碳不断进入大气中产生的另一个效果,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二氧化碳或是存在于空气中,被海洋吸收;或是随着雨水降落,溶解在海水中以产生弱酸性的碳酸。通俗来说就是海洋变成了像汽水一样的液体,许多家居清洁攻略里都会推荐使用可乐来清理水垢,就是利用了碳酸的溶解性这个原理。

  而生物之所以受到影响,并非只是海水酸化这一原因,还有气候变暖、塑料垃圾污染等。近百年来工业的迅速发展,化工燃料的使用等等导致的二氧化碳大量排放,超出了海洋可以承受吸收的范围,从而使得海水“快速”酸化。因此海洋生物没有足够的时间去调整自身的生长来适应海水变化的酸碱度,就会减少数量甚至消失。《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中也说明了,守住“1.5℃”控温线,就能够守住大片的珊瑚礁,以及众多因气温快速上升而濒临灭绝的生物。

  那我们做些什么,才能延缓这些问题的发生呢?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已经非常多,并且还在持续不断的增加中,仅凭我们一己之力是难以改变的。虽然我们的力量极其薄弱,但汇聚起来又是一股足够强大的力量。例如在科研方面,我们正在钻研如何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如何利用自然界的风能、太阳能等等各种清洁能源;在旅游潜水时不涂防晒霜,保护正在减少的珊瑚等等。

  无论我们现在在做什么努力,我们都要记住的一点是,此时此刻我们在做的并不只是在拯救地球和海洋,也是在拯救人类自己呀。

检测流程

检测流程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更多检测相关信息请咨询客服。

上一篇: 建设海洋牧场对海南有重大意义

下一篇: 退藻还海,风光无限好